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東明縣  > 正文

“四十二英烈”背后的抗日保衛戰
抗戰中的紅色堡壘

作者: 姜培軍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9-01 10:13

image.png
王憲文等九十六人紀念碑
image.png
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image.png
黃河灘區新村新貌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億萬中華兒女挺身而出,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譜寫了偉大的抗日救亡交響曲。發生于1945年4月的東明王高寨抗日保衛戰,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音符。在這場歷時5小時的戰斗中,42位英雄兒女壯烈犧牲。近日,記者奔赴東明縣長興集鄉王高寨村,緬懷先烈,用傳承續寫榮光。

滔滔黃河,奔騰東流。黃河之畔,生機勃發。在東明縣長興集鄉王高寨革命烈士陵園,一座巍峨的紀念碑直指蒼穹,“先烈王君憲文等九十六人紀念碑”14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80多年前,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塊土地上燃起抗戰烽火,鑄就了刺破黑暗、光耀山河的血色豐碑。

“從抗日救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王高寨及周邊羅寨、三王寨、程坡、翟莊等村莊,共有96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8月26日,東明縣長興集鄉王高寨新村黨委書記王明亮告訴記者,“1951年,中共東明縣委、東明縣人民政府在王高寨村為96烈士建立紀念碑。”

目前,王高寨革命烈士陵園內共安葬烈士126名,立有烈士碑、紀念碑58座。著名的“先烈王君憲文等九十六人紀念碑”坐落于一座碑亭內,亭前排列著17座刻有歌頌“九十六烈士”題詞的石碑。

“抗日先烈功績垂千古,愛國英雄芳名傳萬代”“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認真默讀陵園內一篇篇文字凝練、飽含深情的碑文,記者仿佛回到了那個金戈鐵馬的歲月。抗日戰爭時期,王高寨村屬東垣縣,是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這個近千人的村寨,在抗戰期間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多次成功抗擊日偽軍的進攻,被抗日軍民譽為“南天一柱”“抗日紅堡壘”。

1938年到1939年,王高寨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婦救會、兒童團、姊妹隊,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群眾抗日情緒空前高漲。1939年春,王高寨中共地下支部根據中共東垣縣委指示,成立抗日自衛隊,并決定獲取當地保安隊的槍支以武裝自己。為此,黨支部多次召開會議,周密籌劃。端午節前夕,王高寨地下黨支部書記王兆玉同抗日自衛隊幾位負責人成功向大地主王清和“借”得槍支。

抗日自衛隊有了槍支,牌子正式掛起來。經整編,武裝人員編為3個班,全村30多支槍全部配備給共產黨員和抗日積極分子。王高寨從此擁有了真正的人民抗日武裝。

抗日英雄血染王高寨

“王高寨保衛戰歷時五小時,共有42位英雄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王明亮介紹。1945年4月,盤踞在考城、蘭封、東明三縣的日偽軍,攜帶機槍、鋼炮,把王高寨和羅寨重重包圍。敵人首先向羅寨發起猛攻,得手后集中全部兵力撲向王高寨。

王高寨人民同仇敵愾,在黨支部書記王清源,共產黨員、農會長王憲文,共產黨員、民兵隊長王清平等人的帶領下,齊心協力抗敵。王憲文號召全村:“守寨抗敵就是英雄,犧牲也是光榮,我們要挺起胸膛,做一名有骨氣的中國人,堅決與日寇血戰到底。”民兵們持步槍、土槍、土炮迅速登上寨墻,農會會員則以長矛、大刀協同作戰。婦救會、兒童團紛紛向寨墻上搬磚運瓦,投擲御敵。霎時間,寨墻上下槍炮齊鳴,殺聲震天。王高寨軍民舍生忘死,連續擊退敵人四次進攻。

南寨門是敵人進攻的重點,戰斗尤為慘烈。激戰四小時后,我方彈藥告罄,多處民房被毀,王清平不幸被子彈擊中頭部,英勇犧牲。為掩護老弱婦孺盡快轉移,劉景山、林朝相等11人奮勇斷后,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60歲的王憲文聞訊馳援,連續刺倒數名敵人,身負八處重傷,犧牲時仍緊握武器。王清平、王憲文的壯烈犧牲,點燃了鄉親們更強烈的復仇烈火。

在北寨門作戰的王清鶴、王憲君等9人,僅剩一門土炮和十六顆手榴彈,他們依托寨墻中的四間草屋頑強抗擊敵人,多次打退敵人進攻。

敵人突入寨內后,自衛隊隊員一面掩護群眾撤入村內樓院,一面憑借院落固守陣地。就在這關鍵時刻,村外響起了軍號聲,縣大隊的兩個連、六區中隊的兩個班及周邊聯防村民兵趕來增援,敵人潰退。

有關資料顯示,在王高寨保衛戰中,民兵隊長王清平、農會長王憲文等42人英勇犧牲,6人重傷,百余間民房被焚,32頭牲畜被掠。埋葬了烈士遺骸,擦干了血淚,王高寨人滿懷家仇國恨投身新的戰斗。

1960年4月18日至27日,王高寨民兵連長王兆義出席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山河不忘 薪火相傳

數十載光陰流轉,“先烈王君憲文等九十六人紀念碑”依然閃耀著永恒的光芒。今天,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回望當年,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抗戰史詩,依然讓無數菏澤兒女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八十年歲月更迭,烽火雖已遠去,但抗戰精神從未褪色。”王明亮告訴記者,“每年大年初一,我都帶著全村村民前來祭拜烈士,這么多年,早已成為我們共同的習慣。”

王高寨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岸邊,曾經飽受水患之苦,“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是往昔生活的真實寫照。2017年5月,東明縣在全省率先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一個個村臺社區拔地而起,承載起灘區百姓的安居夢想,也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

“我們村過去屢遭水淹,村民一輩子掙的錢幾乎都投在了建房上。”王明亮說,“現在的王高寨新村于2017年開工建設,2021年實現整體搬遷。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房屋被淹,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漫步王高寨新村,道路寬闊整潔,一棟棟小樓整齊排列,學校、超市、企業、農家書屋一應俱全,處處洋溢著美麗宜居的新農村氣象。不遠處,黃河靜靜奔流,無聲記錄著歲月的變遷。“目前全村有1760戶、7600多人居住,農閑時很多村民會到村里的發展車間打工增收,大家對現在的生活都很滿意。”王明亮說。

“王高寨革命烈士陵園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次,人們在參觀中銘記抗戰歷史,傳承偉大抗戰精神。”王明亮說。從戰火紛飛到和平發展,從浴血奮戰到鄉村振興,八十余年風雨兼程,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今天的王高寨,正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續寫新時代的振興篇章。

記者 姜培軍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